习惯-书写篇

写博客已有十多年历史了,最开始做 FLY 电子杂志的时候,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想跟大家分享,比如听到一首美妙的歌曲、看到一部好看的电影、杂志下载量突破多少万之类的……后来还发了一些简单的插画、设计类原创教程,以及平时随拍的照片。当时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更多的人认识自己,从而结交更多兴趣爱好相同的朋友。

从几年前开始,写博客的频率降低了许多。我常常在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输出的内容对博客的访问者没有价值的话还不如不要写,所以近几年的博客内容以设计作品展示和设计感悟为主,连摄影类的文章都很少发了(因为摄影水平太低,囧zZ)。

因为写博的次数减少了,所以更加注重每一篇文章的质量,会花更多的时间去塑造内容。而除了专注内容之外,其实自己还一直坚持着一些小小的书写习惯,那就是处理中英文混排的方式(其实往大了说应该是中西文混排 ^_^)。

标点符号

到我这的来访者,应该大部分是设计行业的朋友,不知道大家是否熟悉这样的场景:我们交付给开发的设计稿,最终跟踪还原度的时候却发现中文内容里掺杂了很多半角逗号和句号,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真的要崩溃。其实只要开发的同学稍微有点意识,即使在编码的时候忘记了,在代码发布前来个全局搜索再批量替换就能解决问题了。但我发现现实情况是有很大一部分开发同学不会做这一步的操作──我真的不是在黑开发同学,因为界面里的文字不全是开发同学手打,有些是直接从 PRD 文档或企划文案里复制粘贴的──我也真的不是在黑产品同学和企划同学,囧zZ

空格

平时不管是发邮件写博文还是发朋友圈,避免不了中英文一起出现的情况,有的人喜欢中英文连在一起,有的人随心所欲想连就连想空就空没有规律。而我的个人习惯是:

  • 英文前后都有汉字或符号时前后都添加空格;
  • 英文在句首时,后面添加空格;
  • 英文后面紧跟标点符号时,两者之间不添加空格;

专有名词

对于“ipod”、“iphone”、“IPhone”、“itunes”这样的写法,相信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在我的印象中,国内知名设计团队的文章里也曾出现过这样的错误写法,虽然我们不能要求七大姑八大姨在 QQ 或微信聊天时使用标准写法,但是作为特定行业里的从业人员,如果在正式场合出现这种错误是很难让人接受的。所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任何时候都要注意专有名词的大小写问题,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影响他人。

错别字

我是一名拼音输入法使用者,由于同音字和词组较多,再加上方便智能的“动态词频”功能,很容易就打出错别字,所以写完文章后会进行反复校对,尽量杜绝错别字的产生。如果可以的话,在发布之前让身边的朋友帮忙检查一下是个不错的主意。

良好的书写习惯对作者和读者来说都是一件有益的事,写作无大事,从点滴做起。

私享品 Logo 设计

设计之初尝试了几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看到平面设计师 @刘柏坤 《字体设计进化论》一书的书名设计手法比较有意思,采用横平竖直的线条加上夸张处理的结构,出来的效果挺好的。

于是就参考这种形式画草图,草图看起来还不错,但在电脑上处理后发现这种表现形式并不符合实际项目的整体风格,虽然选择性的填充了封闭路径,但整体感觉太过幼小单薄。于是换了种思路,对文字做了变形、截断和重组的处理,最终确定的效果还算满意。

img_5331 继续阅读

一个产品的诞生,设计师涉及了哪几个阶段?

上周给组内小伙伴们分享了自己对设计的几个不同阶段的理解,抛砖引玉,希望可以和大家多交流。在一个产品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我所认知的设计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需求的挖掘和分析
  2. 思维导图
  3. 原型设计 & 交互设计
  4. 视觉设计
  5. 交付
  6. 跟踪验收
  7. 总结

阶段图

看到上面的图片,可能大家会问为什么没有竞品分析?当然是有的,但因为竞品分析实际上出现在产品诞生过程中的多个阶段,所以单独拿出来讲。
竞品分析

竞品分析其实是一个很深奥的话题,产品经理在这方面比较专业,很多大牛总结了许多宝贵实用的经验,大家想深入研究的话可以去找找资料。而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可以对竞品进行如下几个维度的分析:目标用户、核心功能、UI 设计、交互设计和产品优缺点。《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做足了功课,才有利于后面工作的开展:)
继续阅读

MBE 风格图标 5枚(附 Sketch 源文件下载)

2015 年底,以巴黎设计师 MBE 命名的 MBE 风格开始在网络上流行开来,该风格的特点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简约活泼、配色大胆、断点深色粗线条、插画风。

此风格一出,国内外许多设计师竞相效仿并加以延伸,做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主要运用在 icon 设计、Guide Page 设计、活动主题设计等地方。

用 Sketch 做了几个小图标,喜欢的朋友可以在文章底部点击下载源文件:)
优惠券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