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友》界面设计
这是一个健康类app,用户群体较小众,主要针对患有胃病的白领一族。从概念到原型设计再到界面设计大概花了三个月的业余时间。在做完设计稿之后系统的分析了一遍,也和朋友进行了讨论,觉得整个app还存在许多问题。并且,就算app本身没问题,实施后的问题更加多,所以,就当做一次练习吧。
app的具体想法就不介绍了,直接上一部分图: 继续阅读
这是一个健康类app,用户群体较小众,主要针对患有胃病的白领一族。从概念到原型设计再到界面设计大概花了三个月的业余时间。在做完设计稿之后系统的分析了一遍,也和朋友进行了讨论,觉得整个app还存在许多问题。并且,就算app本身没问题,实施后的问题更加多,所以,就当做一次练习吧。
app的具体想法就不介绍了,直接上一部分图: 继续阅读
这是一个简约风格的单栏主题,2011年9月设计,放在硬盘里快发霉了,刚好上个月ZWW有点空闲,所以现在才得以发布。和往常一样,除了设计,其它工作全部由ZWW完成。
遵从主题的名字和设计的初衷,这款主题没有太多复杂花哨的功能,设计稿有3个不同的版本,最终和ZWW商量确定了现在这个样式: 继续阅读
从2012年开始Blog的更新次数变得非常稀疏,每个月像是做任务似的发上一篇,成了名副其实的“月经党”,自从去年年底决定不在这里发布乐乐的照片之后,现在两三个月一篇的频率基本上要和一年的四个季节挂钩了……
如凉爽感叹的一样,以前活跃的博客圈变得日益冷清,再不会隔三岔五有人来交换链接、再不会时刻关注流量统计和PR值的升降。而自己也不会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撰写博文、为偶尔过激的留言去争论。
就算是那么爱折腾的ZWW兄现在连梦和方便面都写进博客了,如果有更多题材和内容可写,我想他应该不会折腾梦和方便面吧 😀
写博客的人变了,看博客的人也在变。
时代变迁,许多与时俱进的互联网产品层出不穷,在信息量如此巨大的环境下,大家更愿意将零碎的时间用在微博、签到和各种基于LBS的社交应用上。愿意静下来看几篇文章的人不是没有,只是跟以前相比变得少了。
不知道写些什么的我,胡乱敲下这些文字,希望自己的Blog不会就此逝去。
读完《简约至上·交互式设计四策略》一书,做摘记如下:
不断向软件中增加功能,同样也是不可持续的。
增加的功能越多,就越难发现真正对用户有价值的新功能。这样盲目添加的新功能早晚会成为垃圾功能。增加复杂性意味着遗留代码越来越沉重,导致产品维护成本越来越高,而且也越来越难以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与此同时,用户也会对你的产品越来越不满意。因为增加的复杂性导致他们很难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功能。况且,一想到为那么多没用的功能买单,他们就更加不高兴了。
简单并不意味着欠缺或低劣,也不意味着不注重装饰或者完全赤裸裸。而是说装饰应该紧密贴近设计本身,任何无关的要素都应该予以剔除。
传统的观点认为,功能越多,能力就越强,产品的用途也就越广。
传统的观点认为,功能多的产品会打败功能少的产品。
与新增功能相比,客户更关注基本功能的改进。
功能多对于没有机会试用的消费者有吸引力。但是,在消费者使用了产品之后,他们的偏好就会改变。一下子从重视功能,变成了更重视可用性。
你设计的产品如果承载过多的功能,更有可能降低主流用户的满意度,从而对产品的长期盈利能力造成损害。
不要以功能的多寡来认定产品的价值,应该看产品能否满足用户最高优先级的目标。
去掉那些可有可无的选项、内容和分散人们注意力的玩艺儿,可以减轻用户的负担,让用户专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掉分散注意力的视觉元素,可以让用户感觉速度更快,而且更加有安全感。可以说,细节决定成败。
在向用户提供选择时,务必要考虑周全一些,想清楚用户会不会因为这些选项而不知所措,或者这些选项会不会动摇他们的决心。
隐藏处理得好的界面会给人一种优雅的感觉:界面中包含的线索尽管细微,却能恰到好处地提示出隐藏功能的位置和公用。
让用户感到简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搞清楚把什么工作交给计算机,把什么工作留给用户。
其实今年登“多花山”不下10次,小小的一座山并没有可圈可点的亮点,但是一家人在早餐后或者临近傍晚时慢悠悠的去山上走一走,也别有一番乐趣。
每次出发前都不会忘记带上吃的喝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