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3张^_^

公司搬到侨城东有2个多月了,附近的环境挺好的。虽然没有金光华周围繁华,但是却多了一份宁静,而且离住的地方近了很多,以前坐地铁要半个小时现在只要3分钟了
出了地铁沿路都是茂盛的树木,时不时的有秋风吹过来,真惬意。
放上3张照片:)
公司搬之前在发展中心时往楼下拍的:
继续阅读

第八期杂志的进度

《FLY》第八期的发布日期本来是国庆节前后的,由于公司最近一直赶项目,比较累,所以晚上回到家都不想动电脑。这两天才稍微好了一点点,本期杂志的主要内容已经确定,完成进度50%,估计最迟11月上旬应该可以发布,迟几天把封面放上来。杂志往前翻页时会卡住一半的Bug已经解决了,感谢Fictiony

利用电线杆的编号报警

就在前不久,有一天看深圳台的节目才知道现在可以用电线杆和路灯杆上标的编号报警,这对于警方和市民来说都是很方便的一个功能系统。因为电线杆和路灯是随处可见,而且是有规律的密集的分布在整个城市,在接到报警电话后三分钟左右警员可赶到该编号所处位置。

后来在网上看到原来2005年就有了,由于宣传方式和力度的缘故所以很多市民都不知道还有此东东
不过这几天上下班路上我看到路灯杆上面的编号不太清楚,主要是字体的原因,导致了从某个角度看的话不太清楚。更让人感到可恶的是很多编号都被“牛皮癣”挡住局部……

能把决定权交给设计师吗

首先让我们看看Nick Myers的这段文字:(原文 英文原文

想像一下这样的场景:你参与了一个新产品的设计,并提交了一系列的视觉设计方案。在评审会上,每个人的眼光都转向坐在房间另一头的某位领导,“我不喜欢橙色。”这位领导突然抬起头来说,于是整个评审会突然就乱了章法,过了一会儿,你痛苦地发现大家正在热烈讨论的,居然是“界面中的方块太死板了,能不能用圆形代替?”这类本不应该讨论的问题。

如果你就是这样的一个视觉设计师,你一定也有过类似的痛苦经历。但是为什么一群看起来头脑清楚的成年人总是无法在视觉评审会上保持同样的理性呢?答案很简单,由于缺乏对视觉方案产生的前因后果的了解,大部分与会者只能凭着自己的主观直觉而不是客观分析来评估它们。

为什么这个过程中存在这样的主观性呢?视觉传达,是一门很微妙的语言,甚至超过了文字语言。即使在最简单的应用中也存在着语气和风格的丰富变化。就像有句话说的,一幅画胜过千言万语,而这正是问题的起源。千言万语──尤其当它们都是不对的时候──就有可能造成一场灾难。

视觉设计过程基本上由一系列决定构成,这些决定最后产生了一个策略,然后再由此定义出一个视觉系统,这个视觉系统通过提升细节和清晰的程度来最大化地满足这个策略。依赖主观判断来做出这些设计决定是灾难性的,同时也会导致这个被团队集体通过的设计方案难以得到用户的认同。

我想说,做设计也有好些日子了,我也有这种痛苦的经历。 继续阅读